以已从卡塔尔召回谈判小组 以色列威胁退出停火谈判 以媒 (从卡塔尔回国要隔离吗)

新闻中心 03-27 阅读:45 评论:0
谈判

安理会决议通过后,并未在加沙战场立即产生显著效果。根据法新社26日的报道,在加沙地面上,激烈的战斗仍在进行,战争没有迹象停止的意愿。以色列军方在26日表示,过去一天,他们的战机袭击了加沙地区60多个目标,包括发现武装恐怖分子的隧道、基础设施和军事建筑。除此之外,以色列政府还威胁退出在卡塔尔举行的停火谈判,并将此归咎于安理会的决议。据《以色列时报》援引一位未具名的以方官员的话称,以色列已经从卡塔尔召回了谈判小组,而他们已在多哈停留了8天。内塔尼亚胡办公室发布声明称,哈马斯拒绝了美国斡旋的妥协方案,明确表明他们对继续谈判不感兴趣,这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所造成的损害。以色列坚决表示,他们不会向哈马斯的不切实际要求屈服。

虽然安理会通过了要求立即停火的决议,但根据BBC的报道,最有可能实现加沙停火的途径仍然是通过卡塔尔和埃及的调解谈判。预计任何协议都将包括哈马斯释放在加沙关押的以色列人质。但是,谈判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哈马斯表示,停火应该意味着战争的结束和以色列军队从加沙地区撤出,但这遭到了以色列的拒绝。至于以色列政府是否已退出停火谈判,目前尚无正式证实。

据多家媒体报道,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的一个小团队仍留在卡塔尔进行谈判。卡塔尔外交部发言人安萨里在26日表示,尽管无法具体评论以色列团队在多哈的存在,但他确认了谈判仍在继续进行,无论这些团队的动向如何,会议仍在多哈举行。


2009年巴以冲突大事记

巴以冲突的历史由来: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 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 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 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 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 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 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 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 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 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 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中东和平进程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宣告成立,开始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 此后,巴解组织改变谋求建国的斗争方式,开始以和平谈判来实现建国的漫长历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 此后有130多个国家先后承认巴勒斯坦国。 由于没有自己的领土,巴勒斯坦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 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试图解决长达40多年的冲突。 这次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和谈分成双边会谈和多边会谈两个层次,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 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在华盛顿签署。 根据协议,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实行自治,临时过度期为5年。 根据1994年5月,巴以双方签署的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5月4日巴勒斯坦开始自治。 1995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塔巴协议,以色列军队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 1996年5月4日,巴以开始就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进行了首轮会谈。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内塔尼亚胡执政后,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使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 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 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 为落实怀伊协议,巴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双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 由于以方蓄意拖延,协议条款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举行。 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 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 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巴以关系更加恶化。 阿拉伯与以色列矛盾概况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矛盾的实质是领土问题,双方的领土争端是在过去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 194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把总面积为2·6万多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一分为二,平方公里划给犹太人建以色列国,平方公里划给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并将耶路撒冷暂定为“国际城市”,即归属未定。 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5日爆发的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吞并了划归给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 当时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占领了划归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同时还占领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埃及西奈半岛、1600平方公里的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管辖的加沙地带,又从约旦手中夺走了东耶路撒冷,并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 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黎巴嫩南部一条10-15公里宽的狭长地带。 根据1978年埃以达成的戴维营协议,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了埃及。 1974年,以色列曾把戈兰高地的一部分退还给叙利亚,但继续占领戈兰高地其余的7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于1981年宣布将其并吞。 近几年来,以色列在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 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已建立200个定居点,犹太移民达10·4万。 以色列的犹太移民政策是谋求通过改变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从约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国。 多年来,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在被占领土上停止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撤出1967年其占领的领土,以“土地换和平”。 以色列却认为,西奈半岛归还埃及后,它已完成履行联合国决议的要求,现在只需要以“和平换和平”。 巴勒斯坦人民要求在被占领土上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以色列却只顾同西岸和加沙地带的代表讨论“有限自治”问题。 叙利亚要求以色列归还戈兰高地,黎巴嫩要求以色列撤出黎巴嫩南部,而以色列却一再表示坚持“寸土不让”。 以巴分治和以色列建国 公元70年,古罗马大军占领耶路撒冷,摧毁犹太教圣殿。 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开始了持续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 从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犹太人就没有忘记过重返故园。 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也由此相应兴起。 1881年,俄籍犹太医生平斯克尔出版了《自我解放》一书,提出了建立犹太民族国家的想法。 该书被认为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发端。 1896年,匈牙利犹太律师赫茨尔又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 针对当时欧洲到处可以听到的“犹太人滚出去”的口号,他这样写道:“我现在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出去’吗?到哪里去呢?”“应该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权授予我们,其面积足以满足一个民族的正常需要;其余的事情将由我们自己来做。 ”赫茨尔的著作在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这个民族家园究竟建在何处,犹太人内部也有过分歧。 他们设想过在南非和阿根廷,还认真考虑过乌干达,并为之进行过投票。 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才将其最终定在犹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这次大会提出,犹太人应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 与此同时,“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并开始活动。 他们组织犹太人向许多世纪以来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并成立了“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 这次大会召开的1897年,被认为是犹太人将自己的家园梦想开始付诸实践的一年,也被认为是巴以争端的开始之年。 从《贝尔福宣言》到《巴勒斯坦白皮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被英军占领,战后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给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查尔德,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此信后被称为《贝尔福宣言》。 犹太人据此开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 但是,此举遭到巴勒斯坦当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以暴动和罢工的方式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限制犹太人移民。 这场动乱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 与此同时,在纳粹迫害下生计无着的犹太人继续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总数已增加到44.5万人。 1936至1939年期间,英国曾建议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面积远比后来联合国划定的小)和一个阿拉伯人国家,但被阿拉伯人拒绝。 1939年5月,英国政府害怕进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国的反抗,遂主动向阿拉伯各国示好,提出了所谓的《巴勒斯坦白皮书》。 白皮书提出:在今后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万名犹太人;限制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备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给一个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当地政府,犹太人可在该政府管辖下实行高度自治。 阿拉伯人的动乱是平息了,但是,在对立情绪强烈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建立信任,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勒斯坦白皮书》公布之时,恰是欧洲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苦苦寻求安身立命的绿洲之日。 在纳粹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全世界1/3的犹太人被杀害,遇难者总数达600万,欧洲犹太人所剩无几。 英国在向德国宣战前,由于坚持白皮书的立场,不让受迫害的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使得当地犹太人和托管当局处在了战争边缘。 只是基于对德国法西斯的共同仇恨,才使暴力活动有所限制。 但是,在战时,犹太突击队从未停止过对拦截非法移民的英军设施的破坏。 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和以色列立国 二战结束后,从纳粹集中营里解放出来的几十万波兰犹太囚徒,成了无家可归之人。 他们不能返回故园,因为此时在波兰各地相继发生了杀害返乡犹太人的事件;除了几个北欧国家之外,饱受战争蹂躏的西欧国家无力收容他们;连素以移民国家著称的美国都不愿敞开大门。 此时,惟一张开臂膀欢迎他们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 由于英国继续坚持白皮书的政策,导致犹太突击队同英国托管当局的冲突不断升级。 犹太人炸路断桥,袭击拘禁非法移民的营地,暗杀英国官员。 对英国而言,这将是一场不得人心的战争。 此时,希特勒杀害600万犹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国际舆论一边倒地同情犹太人。 让那些被解放的波兰犹太人继续住集中营,实在是说不过去。 随着轴心国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国当年拒绝意大利的提议、不同意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经意大利转送巴勒斯坦的决定,也大白于天下,舆论视英国为残杀犹太人的帮凶。 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英国决定从巴勒斯坦脱身。 1947年2月15日,英国宣布把巴勒斯坦这块烫手山芋转交联合国。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其中10个是伊斯兰国家)、10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 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可达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 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 苏联出于争取以色列执政的工党的考虑,一改从帝俄时期就固有的反犹态度,为以色列建国出了大力,并对以色列国的建立和巩固给予了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 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在联大一番感人的演讲,对181号决议的顺利通过起了重要作用。 而曾在《贝尔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犹太人复国的英国,却在此时投了弃权票。 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强。 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 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 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处沿海地带,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维夫现代艺术博物馆前面的广场上,挤满了犹太人。 下午4时,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国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国独立宣言》。 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 以色列建国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作出了积极的反应。 本—古里安宣布建国17分钟后,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查理·罗斯向记者宣布:美国承认以色列。 承认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国人在还不知道这个新国家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就拟好的。 当得知这个国家取名“以色列”时,杜鲁门总统用笔将文告上的“犹太国”字样划去,改为“以色列”。 5月17日,苏联宣布承认以色列。 建国次日即爆发战争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当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1950年改称约旦)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同时,阿拉伯联盟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 这次战争史称“巴勒斯坦战争”。 与以后的几次中东战争不同,英美两国出于在阿拉伯世界的长远战略考虑,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边。 倒是苏联为争取这个新生的国家,对以色列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当时在苏联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仅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军火,而且为以色列提供专用机场、建立空中走廊,为以色列训练空军和伞兵部队。 战争进行之时,几名驻欧美国空军犹太裔士兵冒着军法审判的危险,偷了3架重型轰炸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场装满炸弹后,起飞轰炸开罗和大马士革。 由于参战的阿拉伯各国彼此之间心存疑忌、内部不和,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国王法鲁克各打算盘,使得只有游击队实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战斗持续到1949年。 这次战争后,巴勒斯坦被分为三部分: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78%,超过“分治决议”规定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约旦河西岸归约旦管辖;加沙地带归埃及管辖。 近百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成为难民。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使周围阿拉伯国家备感耻辱,到处弥漫着革命的气息。 1949年3月、8月和12月,叙利亚先后3次发生政变。 1951年7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难民刺杀。 阿卜杜拉国王18岁的孙子侯赛因由于子弹击中了祖父亲手别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勋章而幸免于难,于1953年继位成为约旦哈希姆王国国王。 1952年7月,埃及军人推翻法鲁克王朝,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人纳赛尔于1956年6月成为总统。 五次中东战争简介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 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957):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 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 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晨,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然袭击。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9月):又称黎巴嫩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领黎巴嫩14的领土,袭击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并与在黎的叙利亚军队交战。

中东战争在09年1月以来的进展情况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 所谓“中东战争”是指1948~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 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 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 由来已久。 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河之间)建立过国家。 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区定居。 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 犹太人居留城市,并从事经商事业,大量敛聚财富。 犹太人有坚定的宗教信仰,愈流浪信仰弥笃,至今犹太正教仍是全世界最保守的宗教之一。 188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俄国人怒而屠杀犹太人,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陆续移居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第一次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 1897年,第一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由西奥多·赫茨尔(Herzl, Theodor)当选主席,开始从事锡安主义(又称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准备复国,建国的地点选定在犹太人的故乡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外交部长詹姆士·贝尔福(James Balfour)于1917年发表了《贝福尔宣言》:“英国政府乐于见到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新的国家,并且将尽一切努力协助达成这个目标;我们明白这不应影响巴勒斯坦非犹太人之民权与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国家之犹太人的权利与政治地位。 ”,在支援犹太人复国,由于美国本土有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支持《贝福尔宣言》,战争结束后,英国顺利接管奥斯曼帝国,有大量的犹太人,尤其是东欧的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 1930年代纳粹迫害犹太人时,移民更是激增。 大量的移民潮,对当地阿拉伯人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的冲击,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开始出现流血暴力冲突。 1939年英国限制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的移民人数,每年上限为人。 一些激进的犹太人这时开始大搞恐怖活动,英国人开始想甩掉这块烫手山芋。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大181号决议案”决议(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国家,决议文规定把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划给占32%人口的犹太人(原本只拥有7%土地),这项决议案对阿拉伯人非常不公平。 阿拉伯国家的票数一共只有六票,根本无力挽回。 犹太人同意此决议,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1948年5月14日16时,第一任以色列总理本格里昂在国民议会上发表建国宣言:“从今天开始,国名为以色列的犹太人国家在巴勒斯坦成立。 全世界的犹太人们,听到我的声音了吗?让我们在以色列的精神下团结起来!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几个世纪以来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让我们为以色列复国这个伟大的事业而奋斗吧!”。 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未建立阿拉伯国。 结果发生5 次阿以战争。 [编辑本段]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国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国家联盟(7个成员国)共集结军队4万多人,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一开始,以色列总兵力只有3.4万人,飞机33架,阿拉伯国家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以色列军队在特拉维夫南面拼命抵抗,才使战情不致恶化。 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 5月17日,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安理会命令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 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阿拉伯联军已经占领了巴勒斯坦过半的领土。 以色列喘息甫定,开始大力扩充军备。 这时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立即发起支援以色列的行动,以色列政府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规的以色列国防军(IDF),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犹太人捐赠的新型轻重武器,从美国、英国进口轰炸机,从法国引进坦克,从捷克获得了大量轻武器、野战炮、炸弹和炸药。 7月9日阿拉伯联军再开攻击,以为十天内就能结束战争,孰料战争一开始联军就陷于被动,已非吴下阿蒙的以色列一口气夺取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再度命令双方停火,10月15日,以色列军队破坏停火令,继续向阿拉伯军队发起进攻,负责调停的贝尔南多伯爵竟然遭到以色列恐怖组织暗杀身亡。 这时在军事上已占尽优势的以色列军队针对埃军的弱点,一口气发动了约夫战役、希拉姆战役、霍雷夫战役。 12月23日,阿隆师主力从比尔谢巴开始向阿里什方向进攻。 以色列的司令兼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条罗马时代的旧通道,可由比尔谢巴通往奥贾,埃军万万没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将这条旧通道大修成军用道路,可通行装甲战车,沿这条古道包抄埃军后方,埃军大吃一惊,毫无抵抗,全面败退。 阿拉伯联军原本就是以埃军为主力,埃军一败,联军更无斗志,节节败退,完全被赶出了巴勒斯坦。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大胜,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 6000人。 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这场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新难民。 [编辑本段]第二次中东战争(亦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控制运河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 10月29日,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配合英、法尔后的进攻。 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堪用者仅100余架)。 埃及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保卫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 以军共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 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出动2.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 埃及军民坚决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卫塞得港战斗中,充分发动和武装群众,军民联合,英勇作战,并利用美、苏和英、法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 埃军亡1600余人,损失飞机210余架;英、法、以军亡200余人,损失飞机约20架。 英、法军于12月撤离。 从此,美国便进一步插手中东事务。 以军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编辑本段]第三次中东战争(亦称六五战争)1967年4月,利亚的6架米格战机在一次突发事件中被以色列打下来,叙利亚马上向埃及呼吁参战,埃及立即动员十万大军和一千辆坦克,开进西奈半岛的埃以边界地区。 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装力量总司令要求联合国撤出在埃以边境的观察所驻扎的所有部队。 随即,埃军前出并占领一部分联合国观察所。 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长通告所有联合国部队派遣国:联合国部队必须立即离开埃及和加沙地带。 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锁西奈半岛的堤蓝海峡。 1967年5月30日,约旦和埃及签署了五年共同防御条约。 至此,埃约联军有机会在半小时内将以色列一分为二。 战争眼看就要全面爆发。 以色列西面靠海,其余的南北和东面被敌国包围。 就在敌人调兵遣将之际,以色列军队先发制人,1967年6月5日,在留下12架战机担任本土防空任务后,以色列空军其他战机全部动员起来准备投入到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的袭击当中。 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 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 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 结果,以色列又占领6.5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领土,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表1第三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对抗继续发展。 埃海军舰艇于1967年10月使用舰舰导弹击沉以军驱逐舰“埃拉特”号,首创导弹击沉军舰的纪录。 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 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战略空袭。 双方还各派突击队偷袭对方。 1970年8月停火。 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 阿、以双方分别从苏、美得到新式武器装备,为下次战争做准备。 苏、美对中东的争夺加剧是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 [编辑本段]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1973年10月,埃、叙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 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 埃及(总统萨达特)企图收复运河东岸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谈判收复西奈半岛创造条件。 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企图收复全部戈兰高地。 埃、叙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采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 以色列于1967年侵占埃、叙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 以军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骄横麻痹,疏于戒备。 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统帅部(总理G.梅厄、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在西奈半岛只驻4个旅,在戈兰高地只驻3个旅。 10月6日14时,埃、叙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 北线,叙3个步兵师当日突破以军防线,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进抵距以本土数公里的地区。 西线,埃陆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强渡运河,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步兵携带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率先穿过以军各支撑点间的空隙,击毁大量以军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时打开60条通道,架设浮桥12座,保障2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师等后续部队渡河。 海军则同以军舰艇进行海战并用舰炮支援地面部队进攻。 10日,埃军按预定计划停止大规模进攻。 以色列在损失惨重、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迅速运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遏止叙军进攻并实施局部反击,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向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攻击并空袭叙后方大城市。 11日,以军3个师转入进攻,越过1967年停火线,形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夺得北线战场主动权。 继之,以军将重点转向西线。 当埃军于14日投入1000辆坦克展开第2次大规模进攻时,以军投入800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发射“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炸弹等,击毁埃坦克250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 15日晚,以军A.沙龙师向大苦湖地区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穿插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湖北侧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架设浮桥后,又有2个师渡河,向南迂回,发展进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夺得西线战场主动权,并以埃第3集团军为筹码,换取了北方战线的缓和。 24日,埃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 埃、叙同以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1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 至此,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7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 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首战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气为之大振。 埃军渡河之役显示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 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 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 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 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 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 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表2第四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 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 [编辑本段]第五次中东战争(亦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和纵容下,借口其在驻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悍然出动陆海空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 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 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 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 接着,以色列调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 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 著名的贝卡谷空战就发生在这次战争中。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使巴解游击队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设在黎南部的游击队全部被毁,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库被占领。 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被毁坦克400余辆,飞机85架。

以媒

以阿在1948至1998的冲突发展...我把我所有的分都放上了

如何把握错综复杂的中东和平进程每当人们谈到中东,脑际中浮现的总是战乱与流血。 的确,中东局势长期动荡不安,且复杂多变。 国外一些学者把复杂的中东局势喻为捉摸不定的政治流沙,就是来自中东地区的资深学者和分析家也认为,没有人能预料到中东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例如,去年底叙利亚、以色列恢复了中断多年的谈判后,国内外媒体都作了重头报导,有的报刊称其为拉开了实现中东全面和平的大幕,也有的甚至称中东和平正在迈过最后的一坎,2000年是实现全面中东和平的一年,在媒体看来实现全面和平似乎已经指日可待了。 然而叙以只进行了两轮程序性谈判,第三轮谈判被无限期推迟。 1月底开始的巴以关于最终地位的谈判尽管有美国的介入也同样无果而终。 而2月初因以色列军人在黎巴嫩南部受到袭击,以军对黎巴嫩的贝鲁特等城市的电厂和民用设施进行轰炸,此后又对真主党在贝卡谷地的基地进行了空袭。 中东局势出现近乎戏剧性的变化。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中东问题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均有其客观发展规律。 由于中东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增加了其非理性成份和多变性,但并非完全无规律可循。 那么,以下几个方面则是认识、了解、把握当前中东和平进程发展态势的主要因素。 关于阿以冲突的分期问题虽然阿以冲突是一个尚未完结的矛盾冲突进程,但对延续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阿以冲突进行整体考察和分期研究将有助于把握阿以冲突的发展态势,使我们对阿以冲突发展动向的分析更客观、更贴近事实。 根据阿以冲突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其发展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时期):即全面对抗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政治解决阶段。 一、阿以冲突全面对抗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1947年联合国通过的分治决议、1948年以色列国的成立和随即爆发的巴勒斯坦战争揭开了阿以全面对抗的序幕。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阿以双方在政治、经济方面针锋相对的斗争:在1950年召开的阿拉伯联盟理事会上通过了共同防御条约,明确规定了阿拉伯对以共同立场,在1967年召开的第四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进一步确定了对以色列的三不政策(不承认,不和解,不谈判)。 在军事方面的激烈对抗,包括著名的四次中东战争:1948年的巴勒斯坦战争,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1967年的六·五战争,1973年的十月战争。 在这一阶段阿拉伯国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阿以冲突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阿以冲突战略相持阶段(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埃及前总统萨达特1977年底的耶路撒冷之行,打破了阿以双方长期全面对抗的格局,开始了部分直接谈判。 阿拉伯国家对埃以媾和先是采取抵制和制裁措施,进入80年代后逐步放弃了长期坚持的对以三不政策,实际上就是默认了以色列的存在及其在1948年战争期间占领的土地。 阿拉伯国家在对以立场上的现实主义历史性转变,对冲突发展进程有着重大的影响。 而以色列仍然采取强硬立场,甚至在1982 年发动侵略黎巴嫩战争(又称第五次中东战争)。 阿以冲突也由此进入一个冲突与谈判交织、斗争波澜起伏的战略相持阶段。 在这个阶段的初期,阿拉伯国家仍处于阿以冲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后期产生角色易位,以色列逐步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主导着冲突的发展进程。 三、阿以冲突的政治解决阶段(90年代初至今)。 以1991年10月在马德里召开的中东和平会议为标志,阿以冲突进入了政治解决阶段。 阿以双方都认识到战争和对抗无法解决阿以冲突,从而使双方对冲突的立场均有程度不同的变化:阿拉伯国家进一步表明愿在联合国决议的基础上、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解决冲突,以色列也愿意有条件的谈判。 虽然阿以之间小的冲突至今不断,但酿成大规模战争的因素已明显减少,特别是作为阿以冲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色列对阿战略的转变,使政治解决冲突成为这个阶段的主旋律。 马德里中东和会开始的中东和平进程不是阿以双方的应急策略调整,而是阿以冲突进入第三阶段后的逻辑发展。 因此,就其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有着不可逆转性。 以色列对阿总体战略在长期的冲突、斗争中,以色列由西亚一隅的小国发展成为中东地区的强国,特别是它同美国结盟的外交战略使其综合国力得到扩展,一改过去被动挨打的局面,成为阿以冲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中东和平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分析以色列对阿拉伯总体战略对把握中东和平进程走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阿以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阿拉伯国家(就整体而言)远远超过了以色列,即以色列处于劣势。 但是如果就每一个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进行比较的话,以色列则处于优势地位。 以色列深知在力量对比上的这种微妙关系,特别是阿拉伯各国在自身国家利益上的差异性,所以在对阿总体战略上,无论在处于全面对抗的战争环境中还是在复杂的和平谈判中,始终坚持对阿拉伯国家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 曾几何时,以色列各个击破的战略在阿以冲突的战场上屡试不爽,在和平谈判中也已经多次尝到了甜头。 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的开始阶段(即确定阿以和谈的程序阶段)以色列一直坚持同有关阿拉伯国家进行分组双边谈判,反对阿拉伯国家提出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以此来消弭阿拉伯国家的整体优势,并使自身在整体力量对比中的劣势转化成在分组双边谈判中的优势。 此后在同阿拉伯国家的具体谈判中,以色列为了自身国家利益始终坚持强硬立场,当同某一对手的谈判受阻或陷入僵局时,便寻求在同另一对手的谈判中实现某种进展或突破,从而形成对其他对手的影响和压力。 去年底叙以恢复谈判便是故伎重演 ,而今年1月底启动的巴以关于最终地位的谈判也恰恰是在叙以第三轮谈判无限期延期的背景下开始的。 阿拉伯国家虽然清楚得看到了其中利害关系,但终因阿拉伯世界是由20多个独立主权国家组成的,其对以政策和立场也因自身国家利益的差异而不尽相同。 如果说在阿以全面对抗时期阿拉伯国家还能够保持相对一致的统一阵营的话,1978年埃以签定的戴维营协议则造成了阿拉伯世界的严重分裂。 90年代阿以冲突进入政治解决阶段后,尽管阿拉伯国家之间也常有协调,但再也无法组成对以统一阵线,整体优势自然也就消失殆尽。 自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以来阿以和谈已经进行了9年,约旦与以色列签定和平协议、实现关系正常化之后,阿以和谈还剩下3组双边谈判(即巴以,叙以,黎以)。 在3组谈判中,以色列对任何谈判对手都处于优势地位;在阿拉伯方面,叙利亚是最强的,黎巴嫩由于同叙利亚保持着特殊关系, 其对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叙利亚,巴勒斯坦则是比较弱小的。 就此意义而言,任何其他分组双边会谈的进展都将在客观上影响巴以谈判,使巴勒斯坦方面承受更大的压力。 目前影响和平进程的主要问题以下几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影响着阿以和谈进展,是分析中东和平进程发展态势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阿以和谈面临的棘手问题。 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以来阿以和谈也曾实现了一系列的突破、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包括巴以相互承认并签署了《巴勒斯坦临时自治原则宣言》(1993年)、《开罗协议》(1994年)、《奥斯陆宣言》(1994年)、《塔巴协议》(1995年)、《希伯伦重新部署协议》(1997年)、《怀依备忘录》(1998年)、《沙姆沙伊赫协议》(1999年)等一系列重要协议,以及1995年以约签定和平条约、实现关系正常化等。 但从总体来看,已解决的基本上属于相对次要的外围问题,而遗留下来的问题则是更棘手的核心问题。 例如巴勒斯坦在本土建国与其疆域划定问题、耶路撒冷问题、戈兰高地问题、水资源问题、巴勒斯坦难民以及犹太移民定居点等都是十分敏感的问题,涉及到阿以各方自身国家利益,必然是锱铢必较,本身就增加了谈判的难度。 有的问题(例如耶路撒冷问题,它不仅是犹太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伊斯兰圣地,涉及到世界穆斯林的情感问题,阿拉伯国家还专门成立了耶路撒冷委员会)恐怕还不完全是双边谈判可以解决的。 ——双方在力量对比上悬殊造成的困难。 弱者在谈判中没有讨价还价的筹码、没有太多的回旋余地;强者同样很难心甘情愿地交还曾经用武力、甚至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夺取的土地等既得利益。 尽管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支持,1988年在阿尔及尔宣布建国后已经得到100多个国家的正式承认,但却苦于没有实力:迄今为止尚未明确其疆域、没有正式定都,也没有正规的军队,甚至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主权国家。 也正因为如此,阿拉法特多次宣布要在巴勒斯坦本土建国。 而巴勒斯坦问题恰恰是阿以冲突的核心问题,巴以谈判中将涉及诸多敏感、棘手的问题。 这种理与力的背离状况,使巴勒斯坦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谈判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法律程序上的障碍。 1980年以色列议会曾通过立法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不可分割的首都,一年后又通过了在戈兰高地实施以色列法律的法案,从立法上完成了对两地的吞并。 1999年1月,以色列议会又三读通过戈兰高地法案。 该法案规定,以色列从戈兰高地的任何撤军行动都必须得到议会批准并经过全民公决通过后方可实施。 以色列是实行议会民主制国家,也是中东地区法律体系比较健全、民主程度比较高的国家。 那么在阿以和谈中所涉及的耶路撒冷问题和戈兰高地问题就必须面对以色列业已存在的立法和法案。 这就意味着以色列如果不通过新的立法(至少是立法修正案)或全民公决,任何一届政府也无法解决耶路撒冷和戈兰高地问题。 而在目前以色列国内右翼势力仍很强大的情况下,恐怕很难顺利清除法律程序上的障碍。 ——以色列执政联盟面临司法调查的麻烦。 今年1月27日以色列总检查长宣布,就以色列执政联盟只有一个以色列涉嫌在去年大选中非法收取巨额捐款一事展开司法调查。 自然也使人们想起当年右翼势力为了牵制拉宾,对其夫人在国外存款(据说只有2万多美元)问题进行调查。 此前,以色列国家审计总长向议会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认为巴拉克和他的助手利用某些非赢利组织筹集竞选经费,严重违反以色列有关法律。 并据此要求对只有一个以色列联盟处以1370万以色列谢克(约350万美元)的重罚。 有报导说,实际上以色列各政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非法筹集竞选经费问题。 但在中东和平进程正处在非常关键的时刻,对以色列执政联盟进行司法调查,就很难排除党派斗争的色彩对和平进程产生的不利影响,当然它也反映出以右翼在国内仍有相当大的势力。 此外,还应该看到,尽管美国是推动和平进程的主要外部力量,但它既无法做到大包大揽,从自身利益出发也无意如此。 更何况克林顿总统任期已近尾声,美国国内通常称此类总统为瘸鸭,不仅指政治路程不会走太远,其政治影响也要打折扣。 **********综上所述,去年叙以谈判在中断多年后再次恢复、今年巴以关于最终地位的谈判再次启动,使陷入僵局的和谈走出死胡同、和平列车继续前进,当然是好事。 但是,由于目前面临的问题个个都十分棘手,所以叙以谈判因安全安排和戈兰高地撤军承诺等方面的分歧严重而中断,巴以双方先后进行了约20次关于最终地位的公开或秘密谈判也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客观地讲,中东实现全面和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叙以谈判、还是巴以谈判都有许多十分棘手的问题有待双方通过谈判、讨价还价、妥协才能解决,期间的艰辛、曲折、甚至反复在所难免。 而现有时间表期限内恐怕很难全部解决文中提及的所有棘手问题,如果能达成某种框架或原则协议就已经是十分可观的成果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网友评论

文章排行